服务列表| 付费指导| 会员中心| 400-633-1888
 招标网首页 | 招标 招标公告 中标公告 招标文件下载 免费公告 近期招标 | 项目 拟在建项目 VIP独家项目 业主委托项目 | 企业 业主 供应商 招标机构 | 资讯 项目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年招标公告 > 2022.05.06招标公告 > 重庆市璧山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重庆市璧山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信息发布日期:2022.05.06 标签: 重庆市招标 规划招标 
加入日期:2022.05.06
招标业主:重庆大学
地 区:重庆市
内 容: *****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年) 二〇二二年五月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面临形势及机遇 一、发展成效 (一)创新贡献稳步提升 (二)科技投入持续增加 (三)创新环境不断改善 (四)产业集群优势显现 二、存在问题 (一)自主创新发展活力不足 (二)高端
关键词: 规划
 
招标公告正文

重庆市璧山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2021-2025年)

二〇二二年五月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面临形势及机遇

一、发展成效

(一)创新贡献稳步提升

(二)科技投入持续增加

(三)创新环境不断改善

(四)产业集群优势显现

二、存在问题

(一)自主创新发展活力不足

(二)高端创新资源集聚不够

(三)科技金融服务力度不强

三、发展机遇

(一)数字经济科技革命形成新态势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蕴含新发展

(三)西部(重庆)科学城开拓新机遇

(四)重庆大学城资源优势增强新动能

第二章 发展思路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原则

(一)坚持深化改革

(二)坚持主体培育

(三)坚持人才为先

(四)坚持开放合作

(五)坚持科技惠民

三、发展目标

第三章 科技工作重点任务

一、强化“1+3+N”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一)双龙科技创新小镇

(二)三类科技创新平台

(三)推动若干企业自主创新

(四)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

二、厚植发展良好创新生态

(一)构建文化生态

(二)涵养人才生态

(三)打造研发生态

(四)培育产业生态

(五)完善金融生态

三、助力产业新生态创新发展

(一)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

(二)拓宽科技服务新渠道

(三)发展智慧物流新模式

(四)打造智能应用新场景

四、助推璧山高新区提档升级

(一)提升研究院经济水平

(二)服务场景经济迭代

(三)推动璧山高新区大学城西区互动

五、优化科技创新布局

(一)一核牵引

(二)多点联动

(三)六园协同

第四章 创新驱动发展路径

一、聚焦产业技术创新

(一)加快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

(二)发展壮大智能装备技术

(三)靶向突破光电显示和电子信息技术

(四)示范带动人口健康技术

(五)纵深做强物流交通技术

(六)提质增容乡村产业振兴技术

(七)做大做优现代服务技术

(八)大力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创新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一)强化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引

(二)着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

(三)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

三、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

(一)做强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

(二)健全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三)打造科技交易服务集聚区

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一)壮大科技人才队伍

(二)引流高端人才聚集

(三)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五、强化科技金融支撑

(一)发展新型科技金融组织

(二)发展互联网科技金融

(三)强化金融协同支持科技创新

第五章 深化开放合作机制

一、融入全球创新体系

(一)加快跨国合作

(二)引进全球创新资源

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一)深化西部(重庆)科学城协同发展

(二)加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协同发展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协调保障

二、规划实施机制保障

三、财政科技投入保障

四、优化科技政策环境

第一章 ?发展面临形势及机遇

一、发展成效

“十三五”以来,璧山区着眼促进科技与经济的高度结合,深入实施科技统筹创新工程,突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科技资源统筹初见成效,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科技创新创业日趋活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高新区、创新平台和基地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一)创新贡献稳步提升

“十三五”末,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分别达728家、239家和49家。规上企业研发机构累计达到164个,其中,国家级1个,市级92个,区级71个。企业研发机构集聚中高级职称人才656人,3个获得市级“创新创业示范团队”称号,与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68家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数字经济实现营收14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4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10.4件。

(二)科技投入持续增加

“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20.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11%提高至2.95%,争取市级研发费补助4900多万元。兑现科技创新奖励6100余万元,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5300余万元,组建总规模3000万(首期1000万)创业种子资金,支持10家初创科技企业380万元,组建1亿元(首期2000万)的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212家企业获知识价值信用贷款3.73亿元。

(三)创新环境不断改善

构建“1+3+N”科技创新体系,打造大学城创新生态区。组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创新生态社区,规划建设西部(重庆)双龙科技创新小镇、产教融合生态示范区,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协同创新。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不断优化科技发展政策环境。基本建立涵盖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体系。

(四)产业集群优势显现

建设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打造集光电研发、制造、综合配套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际一流特色智能园区,联动半导体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光电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建成重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基地和中车恒通新能源客车及专用车产能项目,引进高端乘用车和新能源汽车零配件、整车项目,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有重庆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拥有一大批智能制造企业,形成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签约千秋堰生态康旅公园、云雾小镇、健康农业示范园、团坝园艺村、云兮健康谷、云雾森林公园等一批大健康产业项目,大健康产业集群初显轮廓。

二、存在问题

(一)自主创新发展活力不足

璧山虽已构建“研究院+产业园区”的模式,但仍然缺乏高尖端核心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等创新型人才,具有地区和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不多。企业普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研发能力,科技成果快速落地转化的产业配套体系有待完善;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研发能力有待加强。

(二)高端创新资源集聚不够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不足,有57%的规上企业未建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创新联合体数量不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偏少,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有待实现零的突破。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总量不足,大科学、大装置等新型科学设施有待完善。

(三)科技金融服务力度不强

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低,对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发挥撬动作用有限。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企业缺乏技术改造资金和流动资金,特别是民营企业融资环境不佳,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融资结构不合理。科技金融推动推动科技创新生态要素耦合联系,发生“化学反应”“链式反应”作用有待提升。

三、发展机遇

(一)数字经济科技革命形成新态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场景创新为内核并相互融合,形成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形态。抢抓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机遇,围绕打造“芯屏器核网”智能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智能经济、数字经济,加快布局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新兴战略产业,加速培育光电显示和电子信息千亿级产业集群,高质量推动能源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千亿级产业链集聚发展。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对智能制造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加快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变,助力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蕴含新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璧山)建设走深走实。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科技创新要素将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将极大促进川渝两地科技创新协同、产业政策协同、公共平台共享。通过突出创新引领,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催生一批新经济业态,为璧山打造成为产业升级引领区、科技创新策源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成示范区注入新活力。

(三)西部(重庆)科学城开拓新机遇

璧山作为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璧山作为“一区两群”重要支点、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要联结点,成为承接主城人口、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璧山立足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成示范区,将深度参与产业分工,集聚更多高端创新资源,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同城化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引领未来开拓新机遇。

(四)重庆大学城资源优势增强新动能

璧山毗邻重庆大学城的先天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结合重庆产教融合生态区(大学城西区)建设,引进一批应用研究型本科高校和职业教育院校,引流重庆大学城科技创新资源,为大学城创新资源“外溢”提供载体,深度推进科技成果研发到转移转化、产业化生产组织、人才培养等方面产教融合,加快完善璧山创新孵化服务链条,加速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生命周期长的“金蛋”项目在璧转化,推动璧山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第二章 ?发展思路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以打造“科技璧山、创新璧山”为目标,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核心,以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为抓手,围绕“五个科学”“五个科技”造城铸魂,着力推进“1+3+N”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着力提升科技原创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聚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升级引领区。

二、发展原则

(一)坚持深化改革

紧扣成渝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定位,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化科技与经济对接,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健全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营造开放、包容等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二)坚持主体培育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配置创新资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牛鼻子”,发挥企业在加大研发投入、集聚创新人才、加快成果转化、推进产业升级中的主体作用,通过优化提升存量和做优做强增量促进产业向中高端发展,不断提高产业发展质量。

(三)坚持人才为先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关键,统筹人才资源开发与活力释放,优化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制度,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改革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四)坚持开放合作

全面深化开放合作,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不断扩大国际创新合作,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提升跨区域、跨国界配置创新资源能力,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和影响力。

(五)坚持科技惠民

把科技创新与改善民生福祉相结合,发挥科技创新在解决人民群众紧迫需求、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就业创业、扶贫脱贫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人民享受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为全面迈入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发展目标

至2025年,主要科技创新指标迈上新台阶。“1+3+N”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速建设,创新资源和人才加强汇聚,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前沿科学和先进技术研究成果逐步产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显著提高;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军民融合更加深入,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展现新效能,高能级产业规模初见成效,引领带动作用彰显新能级。

表1 ?“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指标与目标值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属性

2020年

指标值

2025年

目标值

1

科技进步贡献率

预期性

60

65

2

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预期性

2.95

3.5

3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人年)

预期性

65

90

4

科技型企业(家)

预期性

939

2000

5

高新技术企业(家)

预期性

239

500

6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

预期性

35

45

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主营业收入之比(%)

预期性

2.3

2.8

8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预期性

12

25

9

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

预期性

1

5

10

对外技术依存度(%)

预期性

<30

<25

11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

预期性

10.2

15

第三章 ?科技工作重点任务

一、强化“1+3+N”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一)双龙科技创新小镇

以“智创科技镇、田园休闲谷”为总体定位,高标准规划建设约15平方公里西部(重庆)双龙科技创新小镇。突出科技与生活、城市与田园的相互结合,探索“科研+孵化+推广”全生命周期培育模式,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重点布局“一心、两区、三配套”,即“综合服务中心,高校科研区、企业科创区,活力推广配套区、商业活动配套区、智慧生活配套区”,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科技金融、人才服务等为一体的创新创业集聚区,为科创人员、科创企业提供科研试验、创业辅导、政策支持、金融服务、生活居住等“一揽子”全方位要素保障。

(二)三类科技创新平台

全力引进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区域创新中心,引领区域科技创新。在产业重点领域,加强与国家部委和市级部门沟通,积极与市有关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力争落户和新建一批创新载体、产学研基地、新型研发机构等。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实施重大科技应用示范工程,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三)推动若干企业自主创新

加强摸排筛选,重点辅导,优化入库和申报服务,促进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梯次发展。加强政策宣传,落实研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产品补助、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专利补助、研发机构补助等政策,鼓励企业引进转化高新技术、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军民科技融合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评估与工程化开发中心服务功能,持续加强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培育,提升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与服务能力。

(四)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

聚焦国家战略安全需求,培育军民融合创新中心、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军民科研平台和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完善军地科技计划协同、科技资源共享、创新平台联建、成果双向转化等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军民在智能无人、生物交叉、先进电子、量子技术、未来网络、先进能源、新型材料、先进制造等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推动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二、厚植发展良好创新生态

牢固树立生态理念,构建文化、人才、研发、产业、金融“五大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资源发生“化学反应”“链式反应”,推动跨界融合、协同创新,着力构筑创新创业创造生态圈,形成引领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引领人才集聚的创新生态。

(一)构建文化生态

加强青少年、干部科技教育和文化传媒科学传播阵地建设,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搭建合作通道,提升科技创新开放度和活跃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打造科研友好城市。构筑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打造全国先进的创新文化生态。

(二)涵养人才生态

做好人才招引工作,支持企业拓展国际化人才视野,聚集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强各级各层英才、企业创新型人才、工匠等培育引进力度。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合理布局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康养养老、文化体育、商业商务等资源,营造“近悦远来”人才服务环境。

(三)打造研发生态

面向产业创新需求,加快布局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天基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前瞻布局重大科学设施。加快建设重庆产教融合生态区(大学城西区),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共同体,集聚重点实验室和高端科研机构。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攻关突破关键技术,提升科技企业创新能力。

(四)培育产业生态

建好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等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建好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比亚迪动力电池研究院等专业技术平台,打造以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创新生态社区等科技企业孵化器,做强转移转化平台。打造大数据智能化应用试验区,加快推动场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平台化、企业化,搭建多领域应用场景。大力开展产业链培育,推动产业链相关企业共生、互生、再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五)完善金融生态

构建服务创新发展的科技金融体系,探索和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融资机制。规划并做好“项目池”“资金池”“资源要素池”对接,探索和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融资机制。引进和培育一批科技咨询、鉴证评估、检验检测、交易撮合、技术经纪等市场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打造科技交易服务集聚区。推动民间投资与政府投资、信贷资金等协同联动,鼓励科技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融资,加快建立以科技天使投资、科技信贷、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为重要支撑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三、助力产业新生态创新发展

(一)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

加快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研发,探索相关技术和产品创新应用。构建新技术应用场景,建设无人驾驶、移动机器人、无线充电桩、无线充电公交车线路、无人机自动机场、量子通信技术等多元场景试验测试基地,促进一批前沿技术在璧山衍生发展,打造大数据智能化应用试验区。注重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大力发展智慧养老、智能健康产品等;围绕农村数字化治理、数字化“菜园、果园、花园”、智慧物流、智慧旅游,大力推动农业农村智能化升级,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建立大数据交易市场,聚力发展数字文创、信息安全、软件服务外包等产业,抢占数字经济制高点。

专栏1:西部(国际)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区

重点探索建立大数据交易市场,聚力发展数字文创、信息安全、软件服务外包等产业,抢占数字经济制高点,打造成为面向重庆、辐射西部的国家级数字经济应用示范高地。

(二)拓宽科技服务新渠道

以“围绕创新链,完善服务链”的思路,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积极培育科技服务新业态。重点培育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信息与情报、科技咨询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服务,基本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以政府购买服务、后补助等方式支持公共科技服务发展。通过创新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完善服务方式,促进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的优势互补和信息共享,全面提升全链条科技服务能力。

专栏2:构建面向中小型企业的科技服务体系

研发设计服务:大力发展外观设计、结构设计、功能设计等产品设计服务。积极推进生产技术、技能和工艺改进与产品创新设计服务,鼓励制造企业外包工业设计服务。

科技公共服务:大力发展科技战略研究、科技评估、管理咨询等科技咨询服务业。加强科技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利用,支持发展科技情报分析、科技查新和文献检索等科技信息服务,开展网络化、集成化的科技咨询和知识服务。

技术转移服务:建立具有技术咨询评估、成果推介、融资担保等多种功能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大力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检验检测服务:支持检验检测企业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观测、分析、测试、检验、计量、标准、认证等一站式服务;探索多元化、多层次协同服务模式。

创业孵化服务: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推动市场化运营,加强科技孵化业网络化建设;积极探索建立种子基金或孵化基金;大力扶植多种类型孵化器的发展。

(三)发展智慧物流新模式

科学布局现代物流产业园、专业物流配送中心。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智慧物流发展,发挥智慧物流在交通运输、物流仓储、生鲜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化服务各场景应用。依托重庆第二国际机场,布局建设航空物流基地,加快推进保税仓建设,规划建设综合保税区,拓展国际货运航线网络。建立陆上货运信息交易子系统,解决公路货运行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连接铁水空等其他运输方式。建立共同配送子系统,颠覆传统的配送组织模式,发展共同配送。建立园区云服务子系统,提高物流园区信息化管理水平,为园区之间信息互联互通创造条件。

(四)打造智能应用新场景

加快完善产业与应用互促共进、技术与人才紧密衔接、制度与环境相互协调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着力构建智能产业、智能制造、智能化应用“三位一体”格局。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生活应用场景体系,突破智慧数据空间、智能工厂异构集成等网络协同制造关键技术,培育“互联网+”智慧企业。完善数字基建、数据生产流通、数据安全治理、数据应用生态等全生命周期建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产品应用场景,促进科技型企业加快成长,推动传统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四、助推璧山高新区提档升级

(一)提升研究院经济水平

以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为代表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重点围绕物联网、人工智能、信息安全、新能源智能交通等新兴产业筛选成熟科技成果,靶向畅通科技成果孵化通道,发展以院强研、以院引智、以院孵企、以院兴产的“研究院经济”,突出“金蛋孵金鸡、老树发新枝、真经真修炼”三项定位,依靠价值链、利益链、科技链、金融链、人才链“五大链条”有机耦合,实现“科研+孵化+推广+迭代”全生命周期培育。

(二)服务场景经济迭代

积极争取承建全市“十四五”规划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充分挖掘现有军民融合、新能源汽车、高端显示、空天科技、智能传感器、超级电容、智能轨道交通、量子经济等产业基础,建设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重庆)、国家量子通信网络西部运营中心和量子信息安全托管全国运营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璧山段建设,打造一批智能汽车、集成电路等优势行业领域的“试验场+试验室”基地。加快布局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天基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助力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

专栏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量子通信网络建设

通过量子信息安全托管平台、重庆市璧山区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建设,建成总长约1800公里的国家广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络汉渝成干线,覆盖重庆全市38个区县的量子城域网,接入国家骨干网;建设卫星地面站及运管中心、控制中心、安全管理中心平台、业务运营支撑平台等配套运行平台,为政企、企业、工业用户提供量子信息安全传输服务,并且为量子信息安全托管平台提供量子网络支撑。

(三)推动璧山高新区大学城西区互动

打造璧山现代交通、智能制造等专业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形成涵盖科研仪器、科研设施、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体系;支持高校在璧山设立科创转化基地,与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创新中心,优化配置技术、设备、资本、市场等资源;从科技成果研发到转移转化、产业化生产组织、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度推进产教融合,营造集科研开发、平台共享、创业辅导、政策支持、金融服务、生活居住等全要素创新生态,促进大学城创新生态区更加成熟定型。

专栏4:构建中医药全产业链基地

围绕“医养健管游食”全产业链,依托中医药大学建设,打通形成基于林业、园林、农业等一体的中医药上下游产业链,按中医的要求及设计中医园林,创新打造五园(药园、果园、花园、菜园、中药科普园)一校(中药大学)的中医药全产业链基地,兼具中药材种植、药材加工、食品保健、休闲旅游、康养商营等功能的产业链。

五、优化科技创新布局

秉持“一体化”理念,坚持“一盘棋”思想,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作用,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文化创意等重点产业方向,提速双龙科技创新小镇、西部(国际)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区建设,扩能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创新生态社区,强化科学策源、技术发源、产业引领等核心功能,打造科创团队理想栖息地,构建“一核牵引,多点响应,六园协同”科技创新空间布局。

(一)一核牵引

以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作为核心,推动全区科技创新集聚发展。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由北向南依托黛山大道,辐射串联璧城、璧泉、青杠、来凤、丁家等镇街,形成“一廊四组团”规模。“一廊”即依托黛山大道形成科创走廊,“四组团”即科技创新小镇组团、璧泉组团、青杠—来凤组团、丁家组团。

——科技创新小镇组团

科技创新小镇组团主要位于渝蓉高速以南、地铁1号线璧山站以西地域,包括西部(重庆)双龙科技创新小镇、西部(国际)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区、重庆产教融合生态区(大学城西区),主要布局科研院所和创新平台,集聚产业人才,推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

——璧泉组团

璧泉组团主要位于成渝高铁以北璧山高新区已建成区。持续推进智慧园区建设,不断壮大“专业园”“国别园”规模,全面提升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区、国家智能化示范园区、中意(中欧)创新产业园、中新合作智慧区、重庆台商工业园、中小企业家园等开放平台能级,加快集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形成“平台集聚—企业集聚—产业集聚”的良性循环,努力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创新驱动新引擎。

——青杠—来凤组团

青杠—来凤组团主要承担综合公共服务和商业商务功能,依托璧南河、缙云山打造高品质居住配套区。面向高品质公共服务,聚焦璧山高新区、临空产业生态区连接带的特殊区位,结合地形特征,考虑合理的人口规模、适宜的步行距离、合理的服务边界,精心策划打造高品质生活区、特色民宿集群、田园都市综合体,着力改善老旧小区人居环境,以“社区生活服务圈”为单元,统筹布局学校、医院、健身、休闲、老年服务中心等设施,不断优化生活服务。

——丁家组团

丁家组团打造航空门户枢纽,建设与全球城市24小时同频联动的国际城。借助即将形成的“铁公空”立体交通体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构建与西部城市联动发展的物流动脉,成为“立足渝西、辐射重庆、影响西部”的现代物流核心区,大力发展临空经济。积极推进行业电商、跨境电商、农村电商,鼓励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推广商贸企业电子商务,实现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升级。

(二)多点联动

以双龙科技创新小镇、西部(国际)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区、重庆产教融合生态区(大学城西区)、大健康产业生态区、农文旅生态区、都市田园产业生态区、国际体育产业生态区、城市社区商圈、高品质生活区、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创新生态社区等功能区域为响应点,瞄准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产业链条长的领域,大力引进行业头部企业落户,培育科技人才,引导企业科研投入,充分用好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方式,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能级、加速产业发展。

(三)六园协同

对接周边科技园区和产业园区,依托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科技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等高校学科专业优势和现有基础,围绕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文化创意等领域重点建设的6个特色园区,推介输送对应产业项目入园发展,助推创新研发、成果转化和地方产业发展,支撑创新空间拓展,聚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图1 科技创新空间布局


第四章 ?创新驱动发展路径

一、聚焦产业技术创新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围绕璧山区重点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现代农业、节能环保等领域一体化部署,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成示范区。

(一)加快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

打造“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推动宽带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高性能计算、移动智能终端等技术研发和综合应用,加大集成电路、工业控制等自主软硬件产品和网络安全技术攻关和推广力度,深度参与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专栏5:人工智能行业产业链

基础层:强化AI芯片研发,引入并行计算单元(将GPU、FPGA、ASIC等硬件用于算法加速);突破云计算、5G通信、大数据等计算机系统技术,强化数据采集、标注、分析。

技术层:重新发掘已有数学模型,发明新兴合适算法,突破图模型、图优化、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增强学习等;搭建开源框架和技术平台;突破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理解、智能语音等应用技术。

应用层:面向特定应用场景需求,形成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家居、智慧零售等软硬件产品或解决方案。

(二)发展壮大智能装备技术

突破非传统制造工艺与流程、重大装备可靠性与智能化水平等绿色制造技术,推动制造业生产模式和产业业态创新。突破机器人、智能感知、智能控制、微纳制造、复杂制造系统等关键技术,支撑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深入推动制造业智能化、信息化增效。

(三)靶向突破光电显示和电子信息技术

按照“储备一代、研发一代、转化一代”思路,采取“科技+产业+园区”运行方式,推动Micro LED第三代及新世代化合物半导体开发和量产平台建设;持续开展技术滚动开发,科技攻关掌握半导体材料核心专利、核心技术、核心装备,联动半导体上下游产业链,推动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专栏6:电子信息新材料技术创新链

电子器件材料:关键材料(电子元器件用覆铜板、电子铜箔、新型高性能磁致伸缩材料、高能射线探测材料、太赫兹发生与探测材料、压电与系统信息处理材料、高热导率陶瓷材料、高端电子浆料、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新型光纤材料、柔性压电材料、微波介质材料)研发和规模化制备,大尺寸多晶硅、单晶硅研发和产业化、面向电-声-光产业链的高性能大尺寸压电单晶材料研发和产业化。

新型显示材料:Micro LED巨量转移、芯片制备、磊晶技术等研发,Mini LED 显示屏和Micro LED芯片的生产和销售,柔性触摸屏、可伸缩性导电薄膜显示器件等高分辨率、轻薄节能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

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和高强高韧钢结构材料、材料表面防护技术;高温合金叶片及轮盘锻件等关键部件的电力设备结构材料;高环保、高性能、高寿命建筑桥梁道路结构材料。

(四)示范带动人口健康技术

发展网络协同、分布式支持系统等技术,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科技创新与示范;发展人机交互、多信息融合与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发展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药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中医药现代化关键技术,加快中医药服务业现代化和大健康产业发展。

专栏7:人口健康技术

中药现代化技术创新链:大宗地道中药材规范化栽培及珍稀濒危药材种苗繁殖,中药活性物质发现及成药性评价,大品种中成药自控生产工艺优化升级,中药制剂及其产业化,上市中成药大品种再评价。

药物创新技术创新链:药物早期发现、罕见病及特殊人群用药的研发及产业化,生物类似物重大品种国产化、通用名药物重大品种再创新、特定人群膳食补充剂开发,突破化学药的绿色合成。

现代康养技术创新链:医疗家政等服务机器人研发(微创手术机器人、助老伴行服务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智能假肢、助老助残外骨骼机器人),制定健康服务技术标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平台,创新商业模式,形成健康服务产业集群。

(五)纵深做强物流交通技术

发展电池与电池管理、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电动汽车智能化技术等核心技术,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发展基础材料的研究开发、制造流程、工艺优化及智能化绿色改造等关键技术,推动汽车高效通用配套产业发展;发展交通信息精准感知与可靠交互、泛在智能化交通服务等关键技术,推动交通运输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专栏8:物流交通技术

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链:基础科学(面向电动化的能源科学、轻量化材料科学、智能化的信息科学),共性核心技术(动力电池、电机驱动与电力电子、电机控制与智能化),动力系统(纯电力动力,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汽车集成(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充电系统(充电桩、充电站系统)集成开发。重点在汽车整车制造企业推广普及数控冲压机床、冲压机器人、六轴点焊机器人、弧焊机器人、喷涂机器人、智能传感器、自动涂胶机器人等装备与技术。

现代物流技术创新链:重点发展大数据获取工具、大数据管理产品、大数据分析软件等,加快发展物联网芯片、物联硬件设备、智能探测仪器等,通过物流管理云平台系统(集基础数据库、信息服务、电子签证、联运售票于一体)、物流服务模式(生产线物流、快件物流、逆向物流等服务模式),打造硬件制造、软件开发、运营服务“三位一体”的物联网产业链。

智慧交通技术创新链:积极推进交通信息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推进射频技术应用于城市道路交通监控、交通视频监控、动静态交通诱导等场景;深度挖掘交通运输相关数据,形成问题分析模型,推动交通运输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经济、更环保、更舒适的运行和发展。

(六)提质增容乡村产业振兴技术

深入开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和生物肥料等技术研发,开发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种、养殖技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农作物标准化生产、设施农业智能化等现代化生产技术系统,开展果蔬流通环节减损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构建基于互联网新兴业态的都市农业全产业链质量安全技术体系。发展全产业链食品安全保障技术、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和安全溯源技术,建设安全环境、清洁生产、生态储运全覆盖的食品安全技术体系;推动农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全链条增值和品牌化发展转型。

专栏9:都市农业高新技术

优势果蔬及深加工利用技术创新链。璧西水果:种质创新(葡萄、柑橘、蜜柚等优势果业果树资源保存、种质创新),品种选育(高效育种),示范推广(精准化栽培管理与水肥高效利用,病虫害防治),“互联网+”果品物流,全程质量安全管控。璧北蔬菜:现代设施园艺示范(大棚标准化组装式结构创新,温室大棚采光蓄热材料,温室环境因素调控),都市农业“互联网+”(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优势设施蔬菜高效栽培、精准管理),全程质量安全管控。

畜禽安全高效养殖:围绕主要动物疫病检测与防控、主要畜禽安全健康养殖工艺与环境控制、畜禽养殖设施设备、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饲料产业等。

食品安全技术创新链:特色果蔬全产业链(节点)安全危害的控制核心技术与装备,食品安全因子数据库、大数据计算模型、快速检测试剂盒,食品质量检测识别与评估预警技术及溯源控制技术。

(七)做大做优现代服务技术

围绕“医养健管游食”全产业链,启动大健康产业园区示范区建设,推进云雾小镇等特色康养小镇和一批示范村建设,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打造健康服务产业。推广全域旅游,加大旅游资源开发,着力打造全市田园都市康养休闲旅游示范区、康养旅游旅居目的地,不断提升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推动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打造现代商贸物流集聚区。

专栏10:现代服务业技术创新能力链

科技服务技术创新链:发展技术转移、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科技信息与情报、创业孵化与科技咨询、科技金融和知识产权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服务;完善涵盖种子、天使、创业、产业引导、产业投资的科技金融集群,培育细分市场的科技服务小巨人企业,加强科技型企业上市辅导。

文化创意服务技术创新链:数字动漫技术,创新文化设备与集成控制技术,文化创意解决方案与全流程服务(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休闲旅游、展览展示工程等领域),信息安全、跨境数字产业和软件,文化创意产品制造与管理。

都市农业服务技术创新链: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应用推广“互联网+”技术,构建农业产品选种、农产品种植、农产品销售以及农业技术咨询的网络服务平台,发展大数据农业管理、农产品营销等互联网农业服务。

现代旅游服务技术创新链:建设旅游信息资讯、营销、管理网络平台,加强对微博、微信、手机APP、新闻客户端、旅游手机报等网络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信息化旅游技术、终端设备的现场展示,打造智慧旅游。

(八)大力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创新

加快构建绿色制造技术体系,通过产品、工艺及管理创新,从源头提高资源能源效率,消减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加快绿色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开展绿色制造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绿色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资源共享;推进产业绿色制造技术升级,突破高校低碳产品设计、高能效清洁生产、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园区管控、资源化与再制造等核心技术。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将创新转化为实实在在产业行为,形成领军企业、中小企业等多个创新主体“百花齐放”发展格局,使璧山成为成渝地区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一)强化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引

重点实施企业研发投入倍增计划、研发机构倍增工程、引才计划等,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促进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发挥;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重点培育一批国家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企业参与各类科技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

(二)着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和环境建设,培育一批掌握行业核心技术的“潜力股”;引导各级各类创业投资基金为符合条件的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科技金融支持;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激发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

(三)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

引进或共建专业技术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中试平台等,培育专精特新、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旗舰型新型研发机构;健全完善高校科技成果优先孵化机制,推动跨界融合、协同创新;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 支持企业立标准、提质量、树品牌,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三、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

通过价值链、利益链、科技链、金融链、人才链“五大链条”有机耦合,探索实践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路径,打造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实现“科研+孵化+推广+迭代”全生命周期培育,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品牌标准诞生地。

(一)做强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

以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为代表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重点围绕物联网、人工智能、信息安全、新能源智能交通等新兴产业筛选成熟科技成果,靶向畅通科技成果孵化通道,发展以院强研、以院引智、以院孵企、以院兴产的“研究院经济”,突出“金蛋孵金鸡、老树发新枝、真经真修炼”三项定位,依靠价值链、利益链、科技链、金融链、人才链“五大链条”有机耦合,实现“科研+孵化+推广+迭代”全生命周期培育。

(二)健全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落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政策并大力开展科技应用示范,加快“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孵化链条建设,打造专业化新型孵化器;支持“机器换人”,实施传统产业高端化、低碳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建设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全链条科技服务能力。

专栏11:双创示范基地和特色载体建设

发挥国家级高新区优势,依托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创新生态社区建设,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提升孵化平台功能,打造专业化、品牌化孵化载体;提升璧山区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活动周、双创周等活动成效,加强科普知识宣传普及、科技特派员进村社、进企业等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营造“双创氛围”,厚植“双创文化”,加快打造双创升级版。

(三)打造科技交易服务集聚区

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产品市场化,推动建设重庆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实现知识产权快速便捷转让。不断深化“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区”效用,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查处和惩罚力度,切实维护好原创团队的合法利益,打造一站式协同保护平台。

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优化人才结构,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以“高精尖缺”导向大力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不断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

(一)壮大科技人才队伍

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形成科研人才和科研辅助人才的梯队合理配备;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和资助力度;加大面向生产一线的实用工程人才、卓越工程师和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培养造就具有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人才队伍。

(二)引流高端人才聚集

对璧山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统筹安排人才培养经费,调整和规范人才工程项目财政性支出;支持科技人才深度参与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开展科技攻关;建设科技创新友好城,打造“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

(三)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和吸引政策,推行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依法保护企业家、科技人员的创新收益和财产权;实行科技人才分类评价考核,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建好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评选“璧山英才”“企业创新型人才”“璧山工匠”,确保科技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育得了。

五、强化科技金融支撑

(一)发展新型科技金融组织

建立微天使、微种子基金等,改善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条件,强化对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创业企业的直接融资支持。加大对进入主板、创业板、中小板、新兴板、创新板的科技型企业的投资和增值服务。多样化金融产品供给,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信用贷款、订单贷款等业务,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专业金融服务。

(二)发展互联网科技金融

支持科技项目进行网络融资,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探索投贷结合的融资模式,通过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等政策工具,建立科技保险保费补偿机制,用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深化大数据为中小微企业“担保增信”机制,为企业打造专属增信数据风控模型,提升企业信用画像的精准性和融资可获得性;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支持金融机构扩大质押物范围,对银行向中小微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生的实际坏账损失,予以一定比例的事后风险补偿。

(三)强化金融协同支持科技创新

强化资金、资源、资产统筹,建好用活“八大资金池”,撬动各方面投入科技研发的积极性。践行“创新+资本=新动力”经济逻辑,围绕技术创新链,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规模化生产的全过程、多元化和差异性的科技创新融资模式,做大科技风险投资基金供给规模。强化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融资功能,切实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财税优惠政策,采取“间接补”“后补助”、免息贷款、风险补偿等资助方式扶持创新活动,保持财政R&D经费支出稳定增长。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稳步扩大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规模,并对接国家、市级引导基金,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第五章 ?深化开放合作机制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创新合作机制,扩大合作领域,拓展合作范围,积极参与西部地区自主创新合作,发挥科技创新合作对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先导作用。

一、融入全球创新体系

(一)加快跨国合作

通过共建海外创新中心、海外创业基地和国际合作园区等方式,加强与国际创新产业高地联动发展。深化数字经济、科技教育、绿色发展、公共卫生等领域国际合作,打造重庆对外合作产业高地。依托重庆第二国际机场开辟航空开放口岸,打造成渝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壮大“专业园”“国别园”规模,做实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区、国家智能化示范园区、中意(中欧)创新产业园、中新合作智慧区,全面提质重庆台商工业园、中小企业家园,建设中小企业集聚区。

(二)引进全球创新资源

跨域资源对接、线上线下结合,全方位、多次层向全球展示璧山投资环境、资源要素、项目服务、产业环境,吸引国际前沿技术、国际高端人才、国际创新资本等经济驱动核心要素落户。积极打造“国内外合作创新”“离岸孵化”创新模式,以引进国内外高端研发机构和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为重点,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培育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深度融合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化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壮大利用外资规模,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完善外商投资体系。

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一)深化西部(重庆)科学城协同发展

顺应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大势,加强与科学城其他片区及核心区在园区建设、项目投资、研发生产等方面合作。积极推动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在科学城内流动和共享,充分利用科学城高校资源,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对接“一核四片”产业链,共同推进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推动一批产业化项目落地。加强产业招商合作,完善信息对接,结合自身定位联动各片区开展靶向招商。

(二)加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协同发展

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产业优势、环境优势、区位优势、名片优势,在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协同发展中实现新作为。在交通设施、产业分工、功能配套等多个方面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及主城都市中心城区加速融合;深度参与产业转移分工,承担重大功能布局;畅通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人流,为科技转化、产业发展、城市拓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提供有力的支撑。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协调保障

加强区委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统筹领导,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建立规划符合性审查机制。相关部门在制定科技计划、部署科技重大项目及政策措施时,要对任务与规划的相符性进行审查。加强相关规划间的有机衔接,计划与规划的有效对接,体现规划对未来五年璧山科技发展的指引作用,形成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与制度保障。

二、规划实施机制保障

建立创新政策制定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强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融合,保证科技政策与财税、金融、产业、教育、社会保障和知识产权等相关政策的协同,形成目标一致、相辅相成的政策合力,组成系统配套的“政策工具箱”,提高政策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组织开展科技政策清理,及时废止有违科技规律,不利于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政策条款;建立创新政策调查和评价制度,开展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估,广泛听取社会各方的意见,定期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评价,为政策的调整完善提供依据,并确保已出台政策的有效落实。

建立技术预见与动态调整机制。及时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跟踪已纳入本规划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的新变化,及早预见重点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科技突破、技术变革,以及重点产业新出现的核心关键技术,对规划指标和任务部署进行及时、必要的调整。

三、财政科技投入保障?

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激励作用,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切实加强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完善稳定性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互协调的机制。保障对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的稳定支持,夯实科研基础支撑能力;优化科技投入结构,逐步增加重大科技专项经费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

四、优化科技政策环境

加强现有科技法律法规的执行,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制定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措施,推进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制定有利于科技发展的财政政策、金融扶持政策,引导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稳定增长。

地区导航
  • 华东: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 华北: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 东北: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 华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 西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 西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 华中: 河南 湖北 湖南
  • 关于我们 | 成功案例 | 知名客户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友情连接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招标导航
    客户咨询:400-633-1888      信息发布电话:13030031390    传真号码:010-59367999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1号7层(100190)
    北京智诚风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中招国联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中招国联咨询有限公司   北京国建伟业咨询有限公司  哈尔滨中招国联科技有限公司  石家庄易投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4 版权所有  招标网 京ICP证050708号-1 证书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602号